“美林的世界在首尔”,请看他们“三人谈”
发布时间 2018-07-04
  

 2016年开始,韩美林全球巡展已经走过了威尼斯、北京、巴黎、列支敦士登、首尔。所到之处,近百万观众前来参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总干事博科娃、韩国第一夫人金正淑等也分别专程观展,穿插在展览期间举行的论坛、讲座、展厅现场的签名活动、专场艺术体验活动等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参观热潮,社会媒体的持续关注,使得韩美林热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升温。


韩美林艺术的魅力源自何方,且让我们来看看这几位的三人谈”——

 

 

美林的艺术和世界的美林

赵力

(韩美林全球巡展总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感谢主办方,我们才有这样的机会在韩国聚在一起来讨论韩美林先生的艺术。我的主题是“美林的艺术和世界的美林”。

 

先来说说“美林的艺术”。“韩美林全球巡展”是从2016年开始的。每次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大家都会问,韩美林是如何做到在绘画、书法、雕塑、陶瓷、设计等全领域创作的?

 







的确,韩美林的艺术创作,题材非常多样,他的表达内容非常丰富,他的表达语言也是多样性的、多层次的、多变化的。举例来说,韩美林的创作有动物、人物、植物,有自然也有生活;动物题材也可以有各种各样,有丰富的、成组的绘画作品,也有立体的如雕塑这样的作品;韩美林“人体”系列的创作也是如此,表达语言可以是绘画也可以是雕塑,在绘画或雕塑的创作上,可以是系列性的或是单幅的作品。

 

但是,多样中的统一,也是韩美林坚持的创作原则。譬如我们首尔展览的关键词——“激情”。韩先生虽然82岁了,但他每天都还在创作。从他创作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感情是丰富的,是正面的激情、乐观和喜悦,他努力告诉人们怎样去看待失败和苦难。而“激情”的另外一个面向,就是他对生活的热爱。从他创作生涯的轴线来看,生活就是艺术,他的一切创作都来源于生活,都充满激情地表达对生活的肯定和生命的礼赞;而在另一个方面,他的艺术就是他的生活,就是他的生活态度,所以说在韩美林身上体现了创作和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艺术就是艺术家的全部人生。

 





首尔展览的现场还有韩美林艺术手稿的展示,观众们可以从中了解到艺术家如何从思想落实为实践的过程,也可以看到艺术家每一天的创作生活,真实而生动。

 

关于“世界的美林”,我想说的是 “韩美林全球巡展”始于2016年的威尼斯展。两年来,我们一站站地走来,第五站我们来到了韩国首尔。在这一站站走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听到韩美林经常谈及世界和平与人类生存环境等大的问题。很多人会问:作为艺术家的他为什么这样关心这些大的问题。实际上,韩美林一直关注于人类和平发展的问题,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世界观”。在另一方面,生存环境与文化多样性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共识,那么作为一个艺术家可以做些什么工作呢?韩美林想到用自己的艺术来感化人心,并通过自己的艺术提出了“多样平等”和“和谐共存”的发展观念。例如,雕塑《和平守望》是为纪念世界和平七十周年所作;再譬如他的佛教题材创作,已经转化为来自东方的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方式方法;亦如韩美林所倡扬的“和而不同”,他通过各种的艺术形式,表达的就是自我的、明确的文化观念。

 



所以,我们要说“美林的世界”,在探讨一种新的世界文化观念,需要大家一起参与、一起讨论、一起共建。

 

 

 

美林之美——韩美林的人体画略论

陈履生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美林的艺术有着多方面的题材内容,而与之相关的是绘画、书法、工艺、设计、雕塑等具体的艺术门类。这之中人体是其中最特别的部分。


美在人体,是韩美林发现美、表现美的极致。因为这是与人相关的一种不同寻常的艺术,是爱的一种表达方式。作为一种通行的国际语言,人体艺术是艺术表现中的一个特别的领域。




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人在人体艺术方面占尽先机。因为文化上的不同,中国的哲学和文化是中庸的、平和的,所以,中国人在纪元前后就不太愿意把人体暴露在图像上,成为欣赏的对象。因此,当刘海粟学着西方人的样子,将人体模特儿搬到学堂中的时候,以伤风俗为表象、以文化冲突为实质的轩然大波,则为20世纪初的文化冲突插入了一页具有特殊性的历史,更从一个方面开启了20世纪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尽管行旅蹒跚,并不时发出碰撞的火花,甚至成为改革开放风向标的首都机场壁画中的人体最终还是被遮蔽,可是,改革开放并没有就此而停滞不前。而这在中国具有特别意义的40年,韩美林的艺术发展衍生出了独特的人体艺术。




从绘画材质上来看,韩美林的人体画分宣纸和非宣纸这两类。宣纸作品用传统的毛笔;非宣纸作品用现代的麦克笔。两者因为绘画材质的不同,带来相应的画法上的不同,而意趣也不同。


从绘画形式上来看,韩美林的人体画分写实的、抽象的、装饰的这三类。而不管是写实的和装饰的,都具有装饰的意味,都表现出属于他的艺术风格。







从人物形象上来看,韩美林的人体画分静态的和动态的这两类。静态的画法较繁,动态的画法较简。其中简者寥寥数笔。


美林像庖丁一样,游刃有余地抓住了人体结构中最核心的关联,不仅暗熟于心,而且能够用最简练的线条将它表现出来。他以他的方式将人体归纳为头颅、身躯、四肢三个大的部分,在身躯中突出乳房和臀部,在四肢中增加手和足——就是这样简单,把一个复杂的人体在这几个部分的构成中表现出了千变万化。而万变不离其宗的就是一个“美”字——美林之“美”。





美林之“美”的根本是对人体结构的理解,以及在理解基础上的高度概括;美林之“美”的核心是在概括基础上的夸张变形,以及在夸张变形基础上的恣意表现。正因为把握住了根本和核心,美林的笔下有着变化多端和没有止境的造型,而寥寥数笔就能够成全不同造型的美的人体,即是在根本和核心问题上反映出功力和实力。

 

 

“传承与创新”— 解读韩美林艺术世界的关键词

陈楠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视觉传达设计系副主任、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2004年我十分幸运的加入韩美林老师率领的奥运福娃设计小组,在这位我父辈都崇拜敬仰的艺术大师身边学习工作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2012年在不惑之年我成为韩老师在清华大学的首位博士研究生。在十四年间参与了韩老师大量的设计工作,亲身见证了三座韩美林艺术馆的建立,可以零距离受教于大师日常,这对我的艺术创作、学术观念以及创作实践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试图从时间轴的分析结合作品创作,解读韩老师传承与创新的艺术之道。

 


最近几年,韩老师的速写与书法艺术作品中就出现了一种新的画法,贯穿始终、起承转合跌宕起伏、主线与分支都汇聚在一根不脱离纸面的笔法线条。一次他给我看无意中买到一本关于昆虫爬动轨迹的书,惊讶的发现这些轨迹与自己的作品极为相似,自己笔法之间与自然之道暗合。古人仰观天象俯察鸟虫之足迹造就伟大的汉字,韩老师近日所悟恰是这种师法自然的悟道。



在威尼斯再次与韩老师谈到这个话题,他从花瓶中扭曲的灌木干花讲起,分析这种起承转合、主线与支线的跌宕萦绕与此前说昆虫的足迹的一致性。谈话进而扩展到雷电的光脉、人的神经血脉、遥感河流的脉络等不同的物质呈现出相似的结构的神秘原理,并将其扩展到纵观历史、人生的相似性……令人惊叹于这种强大的思辨与感悟!


装饰


1955年韩老师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转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他成为具有标志意义的第一届毕业生并于1960年留校任教。将此时间节点向前回溯和向后推进, 1925年的“装饰主义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19世纪下半叶源于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可以发现工业文明的崛起催生了新的艺术风格,也由此产生了对于形式美的反思,这三个在时间轴上紧密关联艺术运动的递进脉络都是形成中央工艺美院建院之初追寻的全新艺术之路的缘起。



理解了这个学术定位,有利于我们界定和把握韩美林艺术的历史定位与传承文脉,韩老师无疑是这条艺术之路的历史见证者与代表人物。韩老师始终将艺术与设计至于平等的地位,从国航航徽与内饰设计这个大型国际设计项目中可以看到,无论是艺术表现语言、还是设计推广方法都不同于任何一位设计师,甚至不同于通常意义的现代设计。

 

小动物与马克笔


韩老师常说的一句话“科技、经济都可以讲国际化,但文化不能讲国际化,文化要有鲜明的个性与民族性”,韩老师以这样的宗旨进行教学与实践,非常强调对于传统的挖掘学习与实践功夫的苦练积累。但这并不是死板的文化传递,是创造性的继承,他还说“反传统的传统才是真争正的文化传承、不是复制古人”。1973年韩美林老师创作动画片《狐狸打猎人》,1978年正式上映。在物质与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的时期,。韩老师虽历经磨难但却从不言苦,总以积极乐观积极示人,他笔下毛绒绒可爱的小动物一下子打动了世人,成为医治国人心灵的良药。



韩老师的视野明显早于同时代的画家,从他使用的工具可见一斑,他发明了产生绝妙毛绒感笔触的“刷水画”,同时最早使用马克笔创作手绘瓷盘与速写作品,这些另类的工具材料与方法都体现了他超越技术分类限制艺术创作的羁绊与樊篱。

 

远古的符号


1980年代,韩老师在向传统装饰艺术、民间艺术挖掘学习的同时,继续苦苦追寻更为震撼心灵的艺术表现语言,他将目光投向人类童年的远古文明。岩画、彩陶、青铜上神秘的图案符号都给他以巨大的启示,曾经萌动的小动物已经悄然变为充满粗犷雄浑原始的力与美。



作品《天书》将视角锁定在岩画、陶片、甲金、古籍中未解的字符,将这些无家可归的远古文字搜集整理在一起系列创作的基础。他在注重汉字文化承传的基础上,不是简单的搜集整理记录描摹,而是在采风与积累的同时添加作为其书法、绘画的特殊而独特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