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博导韩美林完成了学生布置的“作业”
发布时间 2018-10-19
  

十月,青海的“三江源”已经飘起了初雪,冰姿玉貌,圣洁肃穆;

 

江南的杭州,依然温润秀美,桂雨缤纷,香满湖山。

 

中国国土面积广阔,气候差异巨大,但中华文化却同源共流,生生不息。满载文化的瑰宝,饱含对传统的致敬,“韩美林艺术大篷车”从“三江源”破冰而下,抵达初秋的杭州。

 

昨天,韩美林来到浙江理工大学陶艺工作室进行陶瓷刻盘创作。

 

 

 

▲参观由博士生熊开波主持的浙江理工大学陶艺工作室

 

走进教室,60张陶土坯胎盘子已经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地板上,韩美林的博士生、浙江理工大学陶艺工作室负责人熊开波笑称:“韩老师,这就是请您完成的‘作业’”。对于学生给自己布置的“作业”,“80后”韩美林拍着胸脯笑道:“没问题,看我的!”

 

 

▲韩美林的“作业”:60张陶土坯胎盘子

 

说笑归说笑,站在临时的工作台前,翻开手稿本,韩美林很快就进入了创作状态,他选定今天创作的主题“鱼”,手执刻刀,陶盘是纸,刻刀为笔,运气抖腕,笔走龙蛇,屑沫纷飞,片刻后一条线条流畅、栩栩如生的鱼儿便跃然盘上。待助手放上新盘子,稍作停留,翻看手稿,韩美林便又再次一气呵成,挥洒自如地刻上另一条鱼。

 

 

▲检查工具

 


 


 

▲学生早早为导师准备好了工具


 

▲翻看手稿

 



  

 

▲用刻刀与陶盘交谈,用手指向陶盘传递温度

 

不知不觉中,工作台前已经围满了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老师和学生们,大家凝神屏气,目不转睛地围观大师的创作,生怕错过分毫的精彩细节。

 

进入创作状态中的韩美林,浑然忘却了时间和空间,进入了只有自己的世界,他不说话,不喝水,甚至没有挪动脚步,只用刻刀与陶盘交谈,用手指向陶盘传递温度。

 

 


 

 

在连续站立着工作了三个小时后,60张陶瓷坯盘已经被韩美林篆刻完成。摆放齐整的胚盘俨然汇成了一条溪流,刀笔刻出的鱼儿们在这里翻上跃下,摆尾摇曳,吞吐水泡,相映成趣。这些鱼儿,或怡然自得,悠然忘机;或两两相偎,双戏双嬉;或是风吹细浪,嘬花为趣;或是鱼翔浅底,自由自在。

 





 

来不及擦掉手上厚厚的陶土屑沫,韩美林在现场和学生们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验:

 

“这些鱼是我不久前住院期间,因重感冒而神志不清,在迷糊状态中随手勾勒在手稿本上,等烧退后,发现这些鱼反倒特别灵动神气,活灵活现,就像是从失重的外太空游来的太空鱼。

 

 

意犹未尽的韩美林还掏出马克笔,现场速写,演绎自己的造型能力和纸笔功夫。




 

 

对于韩美林的刻盘艺术,博士生熊开波感触良深:韩美林老师常年写字画画,锻炼出了雄浑厚重的腕力,才能打破纸笔和刀土的界限,将书法和绘画技巧运用到刻盘中,随心所欲地在陶瓷艺术中呈现出书画水墨酣畅、线条潇洒的美感。

 

 

▲韩美林指导博士生熊开波


 


 

2018年熊开波博士毕业,博导韩美林为其拨穗

 

亲眼目睹这些神奇作品的诞生,浙江理工大学艺术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学生们激动地表示,能够亲眼看到大师的创作,是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这样近距离的接触让他们看到了艺术家埋头苦干的“工匠”精神。




 

韩美林早在1963年就开始了陶瓷创作,在安徽淮南陶瓷厂,他拉过坯、上过釉,注过浆、贴过花,还装过窑,这些实践中得到的真知使他熟知技艺,制作陶瓷得心应手,而他对陶瓷更重要的贡献,正如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力所言:

 

“ 韩美林把拉坯、刻画、挂釉等工艺当做集绘画与雕刻为一体的创作过程,从而升华了陶瓷创作的艺术品位。”

 


 

60年代初,韩美林开始陶瓷创作

 

 

▲韩美林陶瓷刻盘作品

 

接下来,这些刻好的陶瓷盘将被喷上一层薄薄的釉,然后被放置在1200度以上高温的炉窑里进行烧制,这些生于泥土的陶坯刻盘“太空鱼”,将如同获得生命般自由自在地游到太空中去。

 

跨过暮色深沉,“韩美林艺术大篷车”从传统中满载而来,迎着喷薄而出的朝阳一路驶向未来。